一問:你能堅守教育理想、不忘初心,始終按教育教學規律辦事,并且不媚世俗、自覺抵制反教育行為嗎?
林語堂先生說過:“夢想無論怎樣模糊,總潛伏在我們心底,使我們的心境永遠得不到寧靜,直想成為事實?!蔽覀優槭裁磸氖陆逃??我們為什么要做名師?我們應該以怎樣的姿態做教育?不忘初心,方得始終,所以我們要永懷教育理想。南通市中青年符永平名師工作室這樣定位自己的工作方向:讓農村留守兒童成長在中國最美的課堂,引領并帶動鄉村一線教師專業發展,提升廣大農村學校的教學質量和教育品質。正是因為有這樣的理想和追求,工作室幾十次活動都放在偏遠的農村學校,名師們活躍在農村的孩子們中間,使他們有機會享受最優質的教育資源。
當下,浮躁之風、形式主義在教育界也有表現,片面追求升學率、做表面文章、違背教育教學規律的事情時有發生。在這樣的背景下,名師需要堅信教育常識、堅守教育常規,要在遵循教育規律的前提下,自覺地與違背教育規律的行為做斗爭,促進學生全面健康成長。同時,在日常管理、課堂改革、教育生活等方面,名師的行為要有靈活性、創新性與多元性。仰望星空,腳踏實地,這是名師應有的氣象。
二問:你能始終堅守課堂,像普通教師一樣承擔平行班級教學,不斷優化教學路徑,并且教學成績名列前茅嗎?
課堂是名師成長航道上永遠的港灣。余映潮、黃厚江、于永正、于漪、李吉林、李庾南等名師之所以教學之樹長青,一個根本的原因就是他們始終堅守課堂。有一些名師從課堂上走出來,但因為種種原因與課堂漸漸疏離,長期下來會制約其發展。不在課堂了,名師的底氣自然就不足了。
名師是從課堂走出來的,必須堅守課堂,尤其是還在學校工作的名師,即使做了學校領導也要努力兼課、經常聽課;不在學校工作的名師也要經常走進課堂,這樣,才有課感,才有教學的切身感悟,才有教學的話語權。不僅如此,名師還要帶頭進行課堂教學改革,給一線的教師“做樣子”,努力探索更好的課堂教學范式。名師是需要有教學勇氣的,這種勇氣用帕爾默的話說就是“自身認同”。應該有這樣一種自信,要有“向我看齊”的勇氣,要有“看我的”的底氣,如果沒有,自己就要反思?,F在有一種怪現象,一些名師經常參加各種范圍的教學展示,但上來上去就那么幾節“代表課”,這不是名師應有的樣子。
不僅如此,名師要有教好學生的本領,能獲得一流的教學業績?,F在有一些名師,名聲越來越大,稱號越來越嚇人,可膽子卻越來越小,不敢上課,不敢承擔一個班級的教學,帶了班又考不過同軌老師。這其中雖然有復雜的原因,但仍然值得我們反思。不是說名師的班級一定要考第一,但課堂教學讓學生向往、讓同行佩服、讓領導放心,這是起碼的要求。
三問:你能把自己的教學主張真正想清楚、說明白,并使其不斷優化、得到同行認可嗎?
名師都有自己的教育教學想法,即教學主張。教學主張從提出到成熟,自然有個過程。這當中關鍵的是要有理有據,自己能想清楚、說明白,并得到別人的認可,具有普適性。要有哲學的視角,求完美。如有位教師提出“有意味的形式——小學語文課堂的美學追求”,追求“意味”與“形式”的交合會通、渾然一體,正是語文教學的美學境界。但靜下來思考,過分重視作品的形式是有失偏頗的,所以用“追求有意味的語文教學”可能更恰切。這就要求教師在表述自己的教學主張時,把問題的另一面也講清楚。從這個角度來說,名師需要不斷學習、不斷實踐、不斷思考;教學主張的完善永遠在路上。
教學主張要有啟發和“喚起”功能。李吉林老師的教學主張經歷“情境教學→情境教育→情境課程→情境學習”的發展。名師的教學主張就要追求這樣的境界。
四問:你能始終保持學習的本能,一直站在學科前沿嗎?
名師需要不斷學習,學習專業理論,學習教育思想,學習先進經驗。黃厚江、唐江澎、蔡明等江蘇名師的成長路徑告訴我們,名師的成長歷來是與學習相伴的,離開了廣泛、深入、持續的學習,就難以實現前行路上的跨越。
讀書是名師最美的姿態。需要泛讀,更需要有方向的閱讀,以為自己的專業發展尋求最有力的理論支撐。比如小學數學教師要讀《教育與腦神經科學》《基本概念與計算法則》《讓兒童在對話中學數學》《吳正憲小學數學教學50問》《把數學畫出來》等。如果說教師的專業生命像一條河,閱讀就是河的源頭,源源不斷才能淙淙流淌;如果說,教師是孩子生命的導師,閱讀就是引領的資本,不斷地積淀才能取之不盡、用之不竭。
當然,學習不僅是書本的學習,名師還要向時代學,向同行學,把好的思想和做法有機地融入自己的思考和探索,海納各路教學之“流”,讓自己的教學個性更厚重,更有張力,更符合學科教學的規律,最后自成一家。比如語文學科,余映潮的“板塊式教學”,黃厚江的“本色語文”,蔡明的“生態語文”……各種語文教學的主張和風格可以拓展我們的視野,讓我們的教學走向更高的境界。名師要建好自己的“學術圈”,善于在團隊中互相學習;要有主動展示的意識和行動,像佐藤學先生所說的那樣,主動打開自己的教室,讓同行們來聽課,向自己提出課堂改進的意見;要主動參加或積極組織跨學科、跨學段、跨區域的聯合教研活動,這對自己的成長會有很大幫助。
五問:你能憑自己文章的質量發表論文、出版專著,憑自己的實力參加各種評比嗎?
現在有一種不好的風氣,發表文章、評獎、申報項目等總要找路子、托熟人、拉關系。有一些教師不是把精力放在提高稿件的質量、作品的品位上,而是關注哪些雜志有熟人,什么人做評委。這對名師的發展是極其不利的。名師在成長的過程中要更多地依靠自己的實力,這一方面需要有足夠的自信,另一方面要在平時注意多嘗試、多積累。
名師要真實踐、真思考、真總結、真寫作,要堅持站在教育教學一線,勤實踐、勤觀察、勤思考,這樣才能直面現實問題,才能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。自己做了再去寫才是真命題,才有自己的真知灼見。我們看竇桂梅、李鎮西等名師的文章,最強烈的感受就是他們是行動著、思考著,文章很有現實針對性。名師要備課、上課,要做課題,要開發課程,要做班務工作,要面對一個個學生。這當中,會有大量的嘗試、思考,把這些記下來,再加上理論的學習,就會有很多可以寫的東西。這些源于一線、源于現實的材料是最鮮活、最有感染力的,也是各類刊物最歡迎的。
六問:你能堅持認認真真、持之以恒地做自己的項目、課題而不只是掛個名、簽個字,并形成自己的課題鏈嗎?
名師伴隨著課題研究成長,這是被無數事實證明的定律。問題是:我們是不是真研究?我們研究的成果真不真,是否有生命力和推廣價值?
長期以來,教師的課題研究存在一個問題,這就是課題確定時認認真真,開題時熱熱鬧鬧,研究過程冷冷清清,到結題時拼拼湊湊,沒有什么有價值的成果。還有一種情況,一些名師擔任了學校的領導,掛名課題主持人,而對課題研究的意義、方法、預期成果等并不十分清楚,平時也不參與研究。這樣做課題,真的沒有多少實質性的意義。
名師要堅持認真做課題、做項目,開展實實在在的真研究。真研究必須一以貫之,持之以恒,形成課題鏈。李庾南老師從教60多年,一直做班主任,創造了吉尼斯世界紀錄。她說:“我的前半生因生存而教育,后半生因教育而生存?!币运摹白詫W·議論·引導教學法”的研究為例,從1978年開始,經歷了“學生自學數學能力及其培養”“自學·議論·引導教學法”“優化學習過程,改善教學結構”“學程導進技藝研究”“主體性教育研究”“學生學力的形成及其發展”以及“三學”課程思想等7個研究階段。如果不是秉持享受教育的理念,又怎能如此執著、如此癡迷、如此無怨無悔?
七問:你能接受別人的批評、經常尋找自身的不足并虛心學習他人長處嗎?
沒有一個人是“孤島”,同樣沒有一個人的成長不是受益于他人的。問題是有些人有了些名氣就飄飄然,就容易剛愎自用,聽不進別人的意見,對別人的成績嗤之以鼻。這就容易制約自己的發展。
作為名師,要誠心聽取別人的批評和建議。導師也好,同行也好,他們的觀點總有其道理,要真心吸收,有機融入,切不可固執己見。著名特級教師李鳳老師的語文教學個性鮮明,專業發展一路高歌。何以如此?她自己很能鉆研,她對導師、對同伴非常尊重。每堂重要的課備好以后,每篇重要的論文構思好以后,她都要向師傅曹津源先生討教,向其他專家學者請教,并和同伴們反復研討,反復修改。正因如此,她的課越上越好,她的文字越來越有魅力,她的專業探索之路也由“無痕語文教學”走向“無痕語文課程”,進而走向“無痕語文教育”。
八問:你能不因頭銜和榮譽而沾沾自喜,堅持以學生的發展作為衡量自己的標尺嗎?
名師的價值體現在學生的發展。哲學家勒維納斯說過:每個他者都是不同于我的獨立個體,我的價值只有通過尊重和為他者才能真正實現。著名美術特級教師陳鐵梅有這樣一個論斷:專業成長在課堂,專業成果在學生。
應該承認,現在我們的名師評選機制還不是十分完善,主要是缺少學生發展的衡量指標。正因此,才有“名師不是評出來的”之類的說法。名師要保持清醒的頭腦,要確立名師因學生的出色而卓越的理念。教師的課題、項目要更多地聚焦到促進學生的發展上。
促進學生發展,需要我們為學生多搭建發展平臺,想方設法激勵學生,努力構建學生發展成果體系。
九問:你能堅持靜心做事,并在必要時釋放專業能量,在更大的平臺上開展個人的專題研討活動嗎?
成為名師容易“心動”,心動過速則難成大事。所以平時名師需要保持平靜之心,靜心閱讀,靜心做事,一步一個腳印。當然,名師也不能一直蟄伏,必要時要“一鳴驚人”,把自己的引領帶動作用充分地發揮出來,釋放自己的最大能量。心有多大,舞臺就有多大。如黑龍江的著名特級教師董一菲以“詩意語文”為旗號,走出東北,舉辦全國性的“詩意語文”年會,進行展示和研討,邀請顧之川、黃厚江、曹公奇、張玉新、肖培東等名師參與,這就有了自己的影響力和“氣場”,使自己得以在更大的平臺上發展自己。
展示自己主要有三個維度。一是平面展示,在本區域、跨區域甚至在全國范圍內進行展示。二是立體“打開”自己,不僅在本學段、本學科,而是跨學段、跨學科發展,產生“共振”效應。三是縱深“推出”自己。
十問:你能一直保持積極向上的生命姿態,愿意為團隊和集體無私奉獻,并為自己創設一個主體發展的生態空間嗎?
我們要牢牢記住總書記對教師的殷殷希望。一做“四有好老師”:有理想信念,有道德情操,有扎實學識,有仁愛之心。二做“四個引路人”:做學生錘煉品格的引路人,做學生學習知識的引路人,做學生創新思維的引路人,做學生奉獻祖國的引路人。三做到“六個要”:政治要強,情懷要深,思維要新,視野要廣,自律要嚴,人格要正。不能因為有了一點成績,有了一點名望,就翹起尾巴,不愿做小事,不服從單位工作安排,不愿為集體貢獻力量;稍有不順,則埋怨環境不好,甚至以“走人”要挾。要永遠追求形象的自我完善,力爭做到道德高尚、學術純粹。
名師培養不只是為了制造標桿,而是要影響和帶動更多的人,要讓名師為學校和區域教育做更多的貢獻。所以,帶好團隊,發揮示范引領作用,為集體無私奉獻,是名師的基本姿態。名師要有這樣的基本定位:對發展,永遠在路上,永遠有方向;對別人,始終微笑著,態度很溫和;對成績,努力加機遇,始終不滿足。這樣,向著前方,向著未來,既是經師,更是人師,永無止境,止于至善。
總之,當代老師唯有用反省的姿態,守住底線,記住常識,不懈前行,不斷完善,學為人師,行為世范,以無愧教師職業。